国人的酒局,其实喝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;喝酒是一件很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事,而酿酒,也是如此。
酿有时节,造有工序,方成好酒。
一壶好酱酒是谷、水、阳光、风土、人的合力,所谓酿酒要讲究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,同时也需要具备构成酱酒的五种元素,才能酿出好酒
酱酒之源——好水
水是生命源,也是白酒之源。水质和水源对白酒的品质有重要影响,如果没有优质的水源支撑,一瓶好酒难以酿造而成,如同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一般。
水孕育了人类,也孕育了人类的文明,世界四大文明古国,都因水而兴,因水而盛。古人择水而居的千年传统,也造就了江河流域所经过之处,不乏美酒飘香。
当时酿酒就有“有佳泉之地必有佳酿”之说。那个年代,尽管先人们不能从化学成分上对水质进行分析,但他们已充分看到水在酿酒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最为著名的当属被称为中国酿酒“黄金三角”的长江、岷江、赤水河流域,不管是以茅习郎为代表的赤水河两岸酱酒酒企,还是以五粮液为代表的“川酒六朵金花”,百花齐放的长江上游酿酒带里,每朵花都开得正艳。
水几乎参与了酱酒酿造的每一个环节,制曲、发酵、蒸制、勾兑等过程中,都有水的影子。水被誉为酒之源,当之无愧。
酱酒之韵——好粮
“好酒是种出来的”,没有好的原料酿不出好酒,粮食在白酒酿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我国的酿酒历史悠久,回顾整个漫长的酿酒史,发现中国人曾用过各种各样的原料酿酒,大米、糯米、小米、玉米、小麦、大麦、荞麦、豌豆,甚至红薯、甘薯、马铃薯等一系列富含淀粉和糖分的粮食作物都曾被用来酿酒。
但是酿酒粮食“百花齐放”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持续,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,人们发现高粱才是酿造白酒的最佳原料,高粱开始“独领风骚”。不同地区的优质白酒,都开始选择高粱作为酿酒主粮。
不同的粮食用来酿酒,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势,成分不同、含量不同,酿造出的白酒风味也各不相同。就算是同样用高粱酿酒,不同地域、品种的高粱,对酿酒风味的影响也有差异。
贵州的高品质酱酒,采用的就是贵州特产的红缨子高粱,这种糯高粱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,它的角质层比较厚,单宁和蛋白质的含量较高,剖开后裸粒呈玻璃状,支链淀粉含量特别高,蒸煮后粘性强,因此才经得起坤沙酱香工艺反反复复的折腾,并给酒体带来丰富而独特的风味。
像茅台,赖师傅等优质酱酒,都是全部采用红缨子高粱生产的。
酱酒之香——好曲
酒曲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。酒曲,也是影响白酒风味和口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。
酒曲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。酿酒加曲,是因为酒曲上生长有大量微生物及其所分泌的酶。
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,可以加速将谷物中的淀粉,蛋白质等转变成糖、氨基酸。糖分又在酶的作用下,分解成乙醇,即酒精。同时,酒曲本身含有淀粉和蛋白质等,也是酿酒原料。
酱香型白酒所用的是超高温大曲,培养温度是60℃-70℃。高温曲的糖化、液化和发酵能力都很低,所以高温曲酿酒时酒曲的用量也很大,茅台酒用曲的曲粮比高达1:1,一半酒曲一半高粱。高温大曲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,所产生的醇类、酸类、酯类及复合物等物质多,并且酸酯平衡,这也是为什么酱香型白酒重口味的原因。
酱酒之魂——好窖
白酒酿造中,酒窖的作用很重要。酱香讲石窖,清香讲地缸,浓香讲泥窖,不同的酒窖对品质和风味的产生非常重要,可以称得上“窖为酒之魂”。
酱香型白酒一般使用的发酵容器,叫石窖,也是在地下挖个坑,但是底部和四周是用大青石垒起来的,部分新建的酒厂,也会用水泥池作为酱酒的发酵容器。之所以茅台华贵等老酒厂依旧保留使用石窖,其实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。
酱酒之心——好艺
酿造工艺有如厨师妙手,食材、厨具备好了,就看厨师这锅怎么个颠法了。大江南北各大菜系各不同,白酒也是这般,不同的酿造工艺影响着酒的风味。
酱酒的酿造工艺如今很出圈,“12987”工艺已经成为酱酒妥妥的名片了,同时还有“四高两长,一大一多”的特点。“12987”工艺大家也都比较了解,就是以一年为一个生产周期,两次投粮,9次蒸煮,8次发酵,7次取酒。
“四高两长,一大一多”是指高温制曲、高温堆积、高温发酵、高温馏酒,酿造周期长、储酒时间长,用曲量大,发酵取酒轮次多。酱酒的酿造工艺繁杂,一瓶好酱酒的酿造到出厂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。
标志着赖氏古法工艺的赖师傅系列酒就产自于华贵酒厂,厂区位于茅台镇核心产区靶心位置,只选用5至10年的坤沙酱酒,保证酒体优秀;采用纯古法酿造储藏,保证风味纯正,茅台八仙之一的冯小宁担任总工程师为口味把关,保证每一口酒,就是大师之作。